嗜酸性粒细胞

更新:2021年2月2日
  • 作者:Michaelann Liss;主编:Emmanuel C Besa医学博士更多…
  • 打印
概述

练习要点

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水平升高可能是特发性的,也可能是由多种情况引起的,包括结缔组织疾病、蠕虫感染、肿瘤和过敏性疾病。在本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定义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到每微升(μL)血液中超过600个细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常被定义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大于1500/μL。 1

尽管重点置于外周血中循环的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但可以在其他体液(例如,脑脊液[CSF],尿液)和许多身体组织(例如,皮肤,肺,心脏,心脏,心脏,肝,肠,膀胱,骨髓,肌肉,神经)。请参阅下面的图像。

高嗜酸性粒细胞的硬化水肿斑块 患者腿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硬化性水肿斑块。
红皮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红皮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最初属于骨髓系,然后属于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系。嗜酸性粒细胞及其颗粒中的阳离子酶的非病理功能包括介导寄生虫防御反应、过敏反应、组织炎症和免疫调节。 23.

肺和胃肠道组织是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宿主,但外周血或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EC] >600细胞/µL)表明嗜酸性粒细胞紊乱。 4未经处理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分为轻度(AEC 600-1500细胞/µL)、中度(AEC 1500-5000细胞/µL)和重度(AEC >5000细胞/µL)。伴有或不伴有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或两者的继发性或反应性增加与多种情况有关,如下所示 56

  • 感染(尤其是寄生虫)
  • 过敏反应
  • 肿瘤
  • 结缔组织疾病
  • 药物
  • 内分泌病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不是一种反应性现象,在本质上可以描述为无性或特发性。如果可以识别出潜在的分子或细胞遗传学异常,那么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就可以被认定为无性系疾病。如果排除了反应性原因,且没有潜在的克隆来源被证实,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被描述为特发性。 7

鉴于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的广泛症状,这篇文章强调了临床医生可能希望关注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诊断考虑。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的数十种疾病的个别疾病表现和治疗没有详细描述;Medscape的其他文章专门针对这些情况,如:

下一个:

病理生理学

在过去的20年里,在了解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机制、嗜酸性粒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免疫如何促进宿主对感染的防御和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宿主组织损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产生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刺激因子是白介素(IL)-5、IL-3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这些细胞因子也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主要信号。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通过这3种嗜酸性细胞因子通过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通过嗜酸性粒细胞的寿命,或通过这些因素的组合触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3.

此外,越来越多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即趋化因子)已经被证实可以导致嗜酸性粒细胞从它们在骨髓中的产生部位迁移到血液中,然后进入外周组织。这些趋化因子包括eotaxin-1、eotaxin-2和RANTES(通过激活正常T细胞的表达和分泌而调节)。

嗜酸性粒细胞是大量细胞因子的来源,包括以下几种:

  • IL-2, IL-3, IL-4, IL-5, IL-7, IL-13和IL-16
  • 肿瘤坏死因子- α
  • 转化生长因子- β
  • 激昂的演说

除了这些细胞因子外,嗜酸性粒细胞还是几种阳离子蛋白的来源,这些阳离子蛋白也有助于免疫反应对抗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以及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组织损伤。这些阳离子蛋白包括:

  • 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
  • 嗜伊红的过氧化物酶(EPO)
  • Charcot-Leyden水晶溶血磷脂酶
  • 主要碱性蛋白(MBP)
  • Eosinophil-derived神经毒素(版)

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由非髓系细胞释放嗜酸性细胞因子引起的反应性现象。通过GM-CSF、IL-3和IL-5的作用,骨髓祖细胞发生嗜酸性分化。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被释放到血液中,并迅速迁移到支气管、胃肠粘膜和皮肤的周围组织。除非细胞凋亡被细胞因子(GM-CSF, IL-3和IL-5)阻止,否则它们的存活时间很短。

不同细胞群产生这些细胞因子的失调导致了继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如非髓系恶性肿瘤(如,霍奇金淋巴瘤;移行细胞癌膀胱;胃腺癌,结肠,子宫;大细胞未分化肺癌;以及宫颈大细胞肿瘤)、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嗜酸性粒细胞病是伴嗜酸性粒细胞和全身症状(DRESS)综合征的药物反应的特征,是一种罕见的延迟超敏反应,通常在开始用药后2 - 8周出现。许多药物都与DRESS有关,包括抗惊厥药、抗生素和别嘌呤醇。临床特征包括皮疹(变化广泛,但经常是黄斑丘疹或红斑)、发烧、淋巴结病和一个或多个器官(如肝、肺、脑、肾、心)的炎症。其他血液学异常可能包括血小板减少和非典型淋巴细胞。DRESS可能是致命的,死亡率取决于器官受累的严重程度。 89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包括克隆性和特发性两种hypereosinophilic综合征(他).这些疾病有非常不同的潜在病理生理学,并不是所有的都是明确的。其定义为6个月以上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无反应性原因的证据,且有器官受累的体征和症状。 10

在某些肿瘤疾病中,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影响髓系肿瘤克隆扩增的一部分。这种病理生理学可以描述以下疾病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一些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病例表现出异常淋巴细胞的克隆性扩增。免疫表型上,它们的特征是异常和不成熟的T细胞,表现出异常的细胞因子产生。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在许多病例中得到证实。这些T细胞产生高水平的IL-5,被认为是导致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原因。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临床上和病理上可进一步分为无性或特发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区分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和未特别说明的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l - nos)的标准。 1世卫组织细胞nos诊断标准如下:

  • 费城染色体的缺失或涉及的重排PDGFRA / BFGFR1
  • 排除其他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的急性或慢性原发性骨髓肿瘤(如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
  • 外周血母细胞大于2%,或骨髓母细胞大于5%但小于20%(上限是排除急性白血病作为诊断)
  • 克隆标记的证据

潜在的染色体异常导致CEL已经在一些病例中被描述。染色体4q12上的缺失导致FIP1L1-PDGFRAFIR1 -Like-1-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α)融合基因导致异常组成型活化的酪氨酸激酶。这些患者展示CHIC2这种融合基因导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基因缺失。

另一种融合基因BCR-PDGFRA在CML中可见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突变涉及PDGFRB已经描述了重新排列,以及FGFR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融合。 3.111213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肝脏和脾脏的积累。 14来自嗜酸性粒细胞本身的炎症介质引起心包、心肌、心内膜和神经系统的组织损伤。

Arefi等人通过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研究了38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发现在大多数骨髓增生性肿瘤患者中,aCGH显示嗜酸性粒细胞的克隆性。这些作者建议aCGH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技术来定义这些疾病的克隆性。 15

最后,特发性过稳态综合征(HES)是诊断患者延长(> 6Mo)嗜酸性粒细胞患者的排除,具有多种器官参与,但没有可识别的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异常。从嗜酸性粒细胞颗粒含量的释放发生的器官损伤。其中一些案例转变为可识别的实体。由于识别克隆标志物的能力越来越多,现在少数病例符合特性的古典定义;谁考虑他是临时诊断,直到建立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或二次原因。 16

以前的
下一个:

病因

助记符中国(即,Connective组织疾病,Helminthic感染,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Neoplasia,一个过敏症)描述了有时与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的疾病类别。

结缔组织疾病包括以下几种:

寄生虫感染包括以下几种:

特发性HES如图所示:

高嗜酸性粒细胞的硬化水肿斑块 患者腿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硬化性水肿斑块。
红皮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红皮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肿瘤包括以下几种:

  • 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 人类嗜t细胞淋巴病毒I (HTLV-I)感染
  •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
  •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常罕见)
  • 胃癌或肺癌(例如,副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过敏性/特应性疾病包括:

以前的
下一个:

流行病学

在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过敏性疾病,包括药物反应和特应性哮喘。寄生虫感染很少见。

摘要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经年龄调整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0.036人。 16

由于寄生虫感染的高流行率,蠕虫感染是全世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其中几种感染估计涉及数亿人。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不存在种族偏好,尽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的蠕虫寄生虫感染在世界某些地理区域更为常见。

在大多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亚型中没有男性或女性的偏好。然而,在涉及的克隆性疾病中,男性明显占优势PDGFRB融合基因和少量雄性优势性无性系疾病FGFR1基因。

所有年龄的人都可能受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影响。

以前的
下一个:

预后

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潜在疾病。许多蠕虫感染发展为慢性疾病,导致发病率,但不会造成死亡率。同样,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的过敏反应和条件通常不会导致死亡。

与非髓系恶性肿瘤相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不影响其个体预后,包括死亡率。与克隆性和特发性原因相关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取决于诊断时组织受累、损伤或两者的程度;治疗实施的速度;和治疗反应。

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预后由以下因素决定:

  • 诊断时器官受累程度
  • 治疗的及时性
  • 响应性治疗
  • 潜在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病理生理学
以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