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注意事项
在修改后的Duke标准下,确定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标准包括2个主要标准,1个主要标准和3个次要标准,或5个次要标准,如下所示(见诊断注意事项)。 [8]:
主要的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阳性血培养,在这种情况下2个不同的培养典型的心内膜炎微生物,如草绿色链球菌或HACEK生物(副流感嗜血杆菌,嗜酒嗜血杆菌,嗜酒嗜血杆菌,放线菌放线菌,人心杆菌,腐蚀艾肯氏菌,或Kingella物种);血液培养持续阳性;或者感染的证据柯克斯氏体属微生物和/或Q热。
另一个标准是超声心动图阳性表现(例如,振荡肿块和/或赘生物,瓣旁脓肿或假瓣开裂)。
第三个标准是新的瓣膜返流。
次要标准
次要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
易感条件(静脉用药史或先天性心脏病)
-
体温超过38℃的发热
-
血管现象(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颅内出血,结膜出血,詹韦病变[无痛,手掌和脚底出血性病变])
-
免疫现象(肾小球肾炎,奥斯勒淋巴结,罗斯斑点,类风湿因子阳性)
-
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上述标准或活动性感染与心内膜炎一致的血清学证据
-
明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诊断为:病理证据为心内或栓塞性赘生物或心内脓肿,或有2个主要临床标准,或1个主要3个次要临床标准,或5个次要临床标准
-
如果存在1个主要标准和1个次要标准或3个次要标准,则认为可能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
-
如果明确的替代诊断得到确认,如果“感染性心内膜炎综合征”在抗生素治疗后4天内消失,如果在抗生素治疗后4天内在手术或尸检中没有发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证据,或者如果病例不符合“可能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标准,则可能会拒绝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去感染性心内膜炎有关此主题的更完整信息。
血培养
细菌性心内膜炎最明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是多种血液培养,其中培养出已知可引起心内膜炎的生物体。
所有病因不明、有病理性心脏杂音、心脏病史或既往心内膜炎的发热患者均应进行血培养。
对于微生物学记录,根据临床表现,建议在1-24小时内从儿童(婴儿1-3 mL)中分3次采集5- 7ml血液。
如果孩子没有生病,上述建议是有效的。然而,如果孩子生病了,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可以进行三次培养,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培养间隔1小时。
静脉血样本应从不同的外周部位采集。
由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菌血症通常是连续的,因此发热时没有必要定时采血。
临床怀疑心内膜炎应通知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物应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培养至少1周。
如果在孵育的第二天没有观察到生长,应再进行2次血培养。
治疗期间应反复进行血培养,以证明菌血症已被清除。
全血细胞计数
70-90%的患者存在贫血,通常是正常细胞和正常色变。不到50%的患者出现白细胞增多。
红细胞沉降率与c反应蛋白
除CHF、肾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外,几乎所有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均升高。平均ESR为55 mm/h。
c反应蛋白虽然是非特异性的,但在大多数患者中升高,但在治疗成功后会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可用于监测对抗生素治疗的反应。
类风湿因子
在持续时间超过6周的心内膜炎患者中观察到40-50%的类风湿因子阳性。免疫复合体在长期疾病患者中也被观察到。
验尿
尿液分析可显示蛋白尿(50-60%)和/或显微血尿(30-50%)。
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是检测怀疑诊断的心内膜炎患者的主要方式。事实上,超声心动图特征提示感染性心内膜炎被认为是确认诊断的主要标准。典型表现包括赘生物、脓肿和新生瓣膜功能不全。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婴儿和儿童比成人有更大的敏感性。其报道的敏感性高达81%。它是用于儿童的最常见的成像形式,在大多数临床情况下通常是足够的。应该记住,由于回波信号的敏感性,非常小的植被是很难探测到的。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有时需要经胸声学窗口不足。这种情况最可能发生在肥胖或肌肉发达、做过心脏手术或有肺恶性膨胀的患者身上。TEE在检测主动脉根部脓肿、Valsalva窦受累性和假体瓣膜开裂方面特别有用。
-
一年轻成人,有静脉用药史,胸片诊断为右侧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及多发栓塞性化脓性脓肿。
-
长轴超声心动图显示主动脉瓣上的赘生物。LA,左心房;左心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