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逊的疾病

更新日期:2019年2月14日
  • 作者:Richard K Gilroy, mba, FRACP;主编:Praveen K Roy,医学博士,AGAF更多…
  • 打印
概述

练习要点

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铜代谢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征是铜在肝脏、大脑和其他组织中过度沉积(见下图)。如果症状不及时发现和治疗,Wilson病通常是致命的。

罗丹宁染色的肝豆状核变性活检标本 罗丹宁染色(铜沉积特异性染色)的威尔逊病活检标本。

症状和体征

肝功能障碍是半数以上患者的表现特征。尽管这种情况可能表现为急性肝炎,但肝脏受累的三种主要模式如下:

  • 慢性活动性肝炎

  • 肝硬化(最常见的初始表现)

  • 暴发性肝衰竭

暴发性肝衰竭的症状包括:

  • 腹水和突出的腹部静脉

  • 蜘蛛痣

  • 掌红斑

  • 数字夜总会

  • 吐血

  • 黄疸

神经功能

大多数有神经精神表现的患者有肝硬化。最常见的神经特征是不对称震颤,其特征多变,可能主要为静息、体位或运动性。

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

  • 说话困难

  • 唾液分泌过多

  • 共济失调

  • 面具的相

  • 手笨手笨脚

  • 人格改变

晚期表现(由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现在很少见)包括:

  • 肌张力障碍

  • 痉挛状态

  • 癫痫大发作

  • 刚性

  • 弯曲挛缩

精神病学特征(10%-20%的患者)包括:

  • 情绪不稳

  • 冲动

  • 去抑制

  • 有自伤行为

与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的精神异常被分为以下四个基本类别:

  • 行为

  • 情感

  • Schizophrenic-like

  • 认知

肌肉骨骼症状

  • Wilson病的关节病变是一种类似于过早骨关节炎的退行性过程

  • 有症状的关节疾病通常发生在疾病的晚期,通常在20岁以后

  • 关节病通常涉及脊柱和大的阑尾关节(如膝关节、手腕、臀部)

  • 解剖性骨软骨炎、髌骨软骨软化症和软骨钙化症也有报道

血液和肾脏表现

  • coombs阴性急性血管内溶血(10%-15%)

  • 尿石病

  • 血尿

Kayser-Fleischer环

  • 由铜沉积在角膜边缘的Descemet膜中形成的

  • 颜色从绿金色到棕色不等

  • 发育良好的眼圈可能很容易被肉眼看到,或者用视镜将眼圈调到+40度

  • 当肉眼不可见时,可以使用裂隙灯检查或角镜检查来确定环状

  • 在高达90%的有症状的威尔逊病个体中观察到,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有神经表现的个体中

  • 除非伴有神经系统表现,否则不再被认为是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特征,因为它们也可在慢性胆汁淤积障碍患者中观察到

额外的表现

  • 骨骼异常(如骨质疏松、骨软化、佝偻病、自发性骨折、多发性关节炎)

  • 心脏表现(如节律异常、自主神经紧张性增强)

  • 皮肤色素沉着和指甲根部的淡蓝色斑点(天蓝色月牙)

看到演讲更多的细节。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检查的考虑如下:

  • 约90%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低于20 mg/dL(参考范围20-40 mg/dL)

  • 大多数有症状的威尔逊病患者尿铜排泄率大于100 mcg/天(参考范围< 40 mcg/天),但在其他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尿铜排泄率也可能升高

  • 对于有凯瑟-弗莱舍环的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 20 mg/dL和24小时尿铜排泄>40 mcg/d可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

  • 肝活检标本上的肝铜浓度(标准标准)为>250微克/克干重,即使是无症状患者;正常结果(15-55微克/克)可有效排除未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但在其他慢性肝脏疾病中可发现升高

  • 放射标记铜直接测定肝脏铜代谢

  • 基因检测仅限于对在指标患者中检测到的已确定突变的家庭成员进行筛查

  • 脑成像表现特征性;在发现早期病变时,MRI似乎比CT更敏感

  • 腹部影像学表现既不敏感也不特异

  • 静息心电图异常包括左室或双室肥厚、早期复极、ST段压低、t波反转和各种心律失常

  • 电子显微镜检测含铜的肝细胞溶酶体,除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定量肝铜外,还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诊断

看到检查更多的细节。

管理

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特点如下:

  •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终生使用螯合剂(如青霉胺、曲恩汀)

  • 随着螯合治疗的开始,症状,特别是神经方面的症状可能会恶化

  • 手术减压或经颈静脉肝内分流术(TIPS)可用于复发或无法控制的静脉曲张出血,对标准保守治疗无效

  • 原位肝移植是有疗效的

Wilson病的其他治疗方法包括:

  • 抗胆碱能药、巴氯芬、GABA拮抗剂和左旋多巴用于治疗帕金森症和肌张力障碍

  • 用抗癫痫药治疗癫痫

  • 用神经抑制剂治疗精神症状

  • 蛋白限制,乳果糖,或两者都用来治疗肝性脑病

看到治疗而且药物治疗更多的细节。

下一个:

背景

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铜代谢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这种病的特征是铜在肝脏、大脑和其他组织中的过度沉积。主要的生理异常是从小肠对铜的过度吸收和减少肝脏对铜的排泄。(见病因)。现有证据表明,在螯合治疗期间,中枢神经系统中铜浓度的显著增加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疾病的过程中,某些脑核中铁的局部积累可能发生。 1

该基因缺陷定位于arm13q,已被证明会影响铜转运腺苷三磷酸酶(atp酶)基因(ATP7B)在肝脏中。 2与更多的神经精神疾病相比,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最初在生命的头十年出现肝脏表现,后者最常发生在生命的第三个十年。诊断不需要单独的检测,需要结合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尿铜排泄、Kayser-Fleischer环的存在和肝脏铜含量进行活检。(见病因演讲,检查)。

尽管在临床实践中极其罕见,但Wilson病很重要,因为如果在出现症状时不被识别和治疗,它往往是致命的。通常,直到成年才做出诊断,尽管这种疾病的表现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见差异治疗,药物治疗)。

暂存

Wilson病的自然史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铜在肝脏结合部位积累的初始阶段

  • 第二阶段-铜在肝脏内的急性再分配并释放到循环中

  • 第三阶段-铜在大脑和其他肝外组织中的慢性积累,伴随进行性和最终致命的疾病

  • 第四阶段-通过长期螯合治疗恢复铜平衡

患者教育

有关患者教育信息,请参阅消化系统疾病中心,以及肝硬化

以前的
下一个:

病因

正常估计的全身铜含量是50-100毫克,平均每天摄入2-5毫克,这取决于个人的豆类、肉类、贝类和巧克力的摄入量。铜是几种代谢酶的重要成分,包括赖氨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多巴胺β -羟化酶。

大约50%-75%的肠道铜被吸收,然后运输到肝细胞。这个通路在威尔逊病中是完整的。铜到达肝细胞后,被纳入含铜酶和铜结合蛋白(CBPs),包括铜蓝蛋白(一种血清亚铁氧化酶)。在肝脏内,大多数在婴儿期(< 6月)CBP颗粒染色阳性可能是正常的。6个月后,铜的CBPs阳性染色几乎只在肝豆状核变性、慢性胆道疾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广泛纤维化和原发性肝肿瘤(最常见的是纤维板状肝细胞癌)相关的疾病中发现。

过量的铜可以通过与外金属硫蛋白形成络合物来产生铜金属硫蛋白而变得无毒,或者它可以被排泄到胆汁中。正常的铜平衡是通过调节排泄而不是吸收来维持的,铜的主要排泄途径(约95%)本质上是肝胆通道。

在Wilson病中,铜融入铜蓝蛋白和多余铜排出胆汁的过程受到损害。 3.在Wilson病继发于若干突变之一的情况下,铜转运p型atp酶对铜的转运是有缺陷的ATP7B基因。 4通过遗传连锁研究,Bowcock和他的同事将Wilson病位点的分配范围缩小到13q14-q21。 5

许多基因缺陷ATP7B是小的删除、插入或错义突变。大多数患者的两条染色体上都有不同的突变。已经确定了超过40种不同的突变,其中最常见的是从组氨酸到谷氨酰胺(H1069Q)的变化。Stapelbroek等人将H1069Q突变与晚期神经表现联系起来。 6

Wilson病导致的过量铜促进自由基的形成,导致脂质和蛋白质的氧化。肝细胞损伤早期的超微结构异常,包括内质网、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和细胞核,已被确认。最初,过量的铜在肝脏中积累,导致肝细胞损伤。最终,随着肝脏铜含量的增加,它在循环系统中增加,并沉积在其他器官中。

Stuehler等人报道了碱基对的变化MURR1基因与肝豆状核变性早期表现相关。 7MURR1之前已经证实会导致贝德林顿梗犬的铜中毒。

以前的
下一个:

流行病学

在美国,携带者的频率是每90个人1个。肝豆状核变性的患病率为3万分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威尔逊病的发病率为1000 - 3000万例,杂合子携带者率为每100人1例,基因突变频率为0.3%-0.7%。在日本,发病率为每3万人1例,而澳大利亚为每10万人1例。在某些国家,增加的频率是由于近亲比率高。Wilson病的暴发性表现在女性比男性更常见。

与年龄相关的报告

德国一项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研究表明,较早出现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脏症状(15.5 [9.6]y),而较晚出现的患者通常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20.2 [10.8]y)。 8

托马斯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基因突变ATP7B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Wilson病的发病年龄跨度很大,可能比之前认为的典型年龄跨度更大。完全破坏该基因的突变会在儿童早期引起肝脏疾病,而在鉴别诊断中可能不会考虑威尔逊病。 9

一般来说,考虑Wilson病的年龄上限是40岁,年龄下限是5岁,尽管在3岁以下的儿童和7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也发现过这种疾病。 10

以前的
下一个:

预后

预后指数(即评分)为7或更高的患者应考虑肝移植(参见下面的表1)。在本研究中,所有与预后指数相关且超过该评分的患者在诊断后2个月内死亡,无论是否采用了适当的药物治疗。

表格暴发性威尔逊型肝炎的预后指标(在新窗口中打开表)

分数

0

1

2

3.

4

血清胆红素(参考范围,3-20 mmol/L)

< 100

100 - 150

151 - 200

201 - 300

> 300

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参考范围,7-40 IU/L)

< 100

100 - 150

151 - 200

201 - 300

> 300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秒)

< 4

4 - 8

9 - 12

13-20

>30

肝移植术后预后较好。在一项涉及55名接受肝移植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研究中,1年生存率为79%,3个月至20年的总生存率为72%。另一项32例患者的研究显示,活体肝移植术后1年生存率为90.6%,5年生存率为83.7%,10年生存率为79.9%。 11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线索是,临床医生必须认识到有溶血性贫血、肝合成功能受损和碱性磷酸酶值正常的年轻患者。

并发症

未治疗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是与急性肝衰竭、伴有门脉高压或肝细胞癌的慢性肝功能障碍以及有时持续的肝硬化过程相关的并发症,其特征是进行性的乏力、疲劳、厌食、黄疸、蜘蛛状血管瘤、脾肿大和腹水。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凝血异常发生时,肝衰竭。如果不进行紧急肝移植,一般会在30岁时死亡。

不幸的是,铜过量还会带来其他系统性后果。大多数有神经精神表现的患者有肝硬化。报告的以精神症状为临床表现的患者比例为10%-20%。与肝豆状核变性相关的精神异常范围从行为/情绪状态障碍延伸到运动障碍(偶尔是舞蹈手足病)或帕金森特征。有时,螯合疗法会使这些症状恶化。

以前的